o7 · 氣密窗

黃老闆在市場深耕多年,從事過工地機裝、燙衣師傅、汽車業務,與如今職務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在相對斜槓的人生裡無私地與我們分享、侃侃而談業界的所見所聞。
退伍後跟哥哥三人接下工廠,至今已二十五年,坦言因業務關係會接觸各式各樣的業主,比起在廠內做事,這是一種以往沒有的樂趣!好比『運轉手之戀』電影裡,主角默默觀察乘客,“會不會給小費?去哪?聽人們分享心中秘密,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故事。”
猜想著客戶背景,是否找我們做?做什麼等級的窗?偶爾這樣先入為主的觀察其實很有趣!同時也能篩濾很多不適合的人。
早年對 921 地震最有感,震後一年,許多人開始有意識地想要整頓住家,“那個壞了 ••• 這個裂了,那乾脆都換掉吧!”
這一行,有大破壞才有大建設,正因為這些不可控的因素,才讓人們正視居家環境的維護疫情雖然是危機,但同時也是一種轉機。
談缺工,老少各有問題,年紀大的師傅多數不想擔責任,做到不能做就退休,工作不光鮮不亮麗,年輕人撐也撐不久!現代父母總說「不開心就不要做。」想換就換,即便各式各樣的道路擺在眼前,學了皮毛也不見得能貫徹始終,教學都成白工,久了怎麼會有人想教?
以往看重技術,現在卻不然,我會觀察學徒的衛生習慣,生活是否整潔?到業主家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房子乾乾淨淨,演變成事後擦屁股,通常是原本作業的好幾倍時間
••• 工廠上上下下,要求對空間順手沖洗與清潔,帶入服務精神是我們這一行很重要的事。
「會裝氣密窗的人很多,但裝的好的人,很少。」
做過裝修場的人都知道,室內天天都在放大檢視,邊邊角角皆要求完美,從設計、安裝到完成,大家都不看好的一面,只會看壞的!如玻璃刮到、鐵框撞一角,前後工種牽扯造成反覆的修補困難,近年將主力從室內移至公共工程,機關的優點就是不會吹毛求疵,尊重工班及進度不說,完工後還不會跑掉,重點是還對你很客氣
(笑)。
Q:“缺工” 問題,你覺得如何解決?
談及缺工,我認為工廠要招募新血,需有年輕人做的住、做的喜歡才行,這樣容易一個拉一個!當年登報找師傅,一天至少面試七、八位,現在你就算登七、八十天,都沒半個!只好申請移工,且因有『合約』在身,教了對方不會跑,明天他會出現,後天也是
(笑)!
缺工問題主要是我們在缺,大企業不缺工,有的是財力,因此很多工廠師傅都被拉走,人才就是資源,未來或許會考慮請退休的師傅當顧問,當導師分享經驗及技術。
Q:除了缺工,你還觀察到什麼?
缺工本身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年輕人發現這一行會賺錢,出去丈量、估價、畫圖都沒錢賺!
現今有 line 這種方便的通訊軟體,遇到新客戶第一件事就是問 “有沒有 line?” 先傳現況照片來看看,畢竟師傅出去一趟也是要工錢。
未來我覺得普遍要收估價費,有確定安裝又是另一筆費用,至少讓師傅知道出門一趟是有錢拿的,讓年輕人覺得有賺錢的機會,而不是白跑一趟甚至是浪費時間。
Q:曾在創業路上遇過什麼難處?
你要讓工班好做事,業主就要捨得花錢。
工廠的鋁框、玻璃、五金都只算半成品,我們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加工及組合,但大企業經常要求派遣至少一位照看工地,尤其是大型變動或拆除現場,負責張羅及工安管理,可是小公司哪能天天負荷這樣的人力成本呢?
Q:遇過什麼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記得有一次師傅跟業主約好修繕,卻被警衛擋在門外不給進去,溝通許久業主也沒轍!還有過中午12
點不能搭電梯等等約束,要廠商有效率又限制一堆,經常讓師傅吃閉門虧、白跑一趟!
如果我是年輕人踏入這行,知道環境如此不友善,我也做不久。
設計師:我們不能否認工人的形象還沒完全提昇,很多時候對角色都會有既定印象,當類似事件層出不窮,久而久之彼此就會形成對立的關係,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有矛盾和衝突,我覺得警衛也是在保護他們的社區,住戶要教育警衛,我們也要教育自己的工班,不分職業皆互相尊重、同理心,不要有對立的心態。
Q:是什麼讓你的主力從室內轉做公共工程?
室內工法複雜,但利潤較好,沒有放棄!只是將主力拉去公共工程而已。
五年前左右,從室內轉型、積極接洽公共工程,因政府上網招標多數會限制行業別,有自己的營造公司,相對來講也容易投標。我們大多承接學校工程,有先天環境優勢,不必拘束在小小的住宅裡,施作彈性來講相對大,也不如住家吹毛求疵。
早期開始做政府工程,會把對做住家的高標準也做進去 ••• 當客戶稱讚你做的很好,就知道自己做得太細工了 (開玩笑),不過,過往做住宅磨練出來的經驗,讓維修率大大銳減,保持良好的妥善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