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5 · 鐵工

今年是入行第十七年,三個孩子的老爸,23 歲時踏入鐵工廠,從什麼都不會的學徒,到一肩扛起鐵工廠做老闆,歷經歲月淬鍊與打磨,同工廠霸氣外露,提及鐵工,同事們喜歡他的 “傳便便” (台語),慢工出細活是他的招牌,說把工程交給他,可以放一百二十顆心。
無論是『在家露營』那令人稱羨的書櫃還是『六角敘事』的鐵件隔屏,通通出自於此!笑著說道「 難做就會找我!
」把設計師的圖面當作挑戰,玩出興趣和成就感,設計師出的難題,到他手上即迎刃而解。
「想要什麼生活,取決於自己的努力。」退伍後因經濟壓力,經朋友介紹輾轉來到這裡,意志堅如鐵,四年後出師,還接手了前老闆留下來的工廠,在開業七年間,把許多傳統工程取捨掉,不走戶外,走室內,純粹做室內裝修,沒有比較輕鬆,但出路更好!
鐵皮屋、鐵門、鐵窗,俗稱「 三鐵 」,大部分人對鐵工的認知?高溫、危險又操勞,一聽到就不想來了吧?所以缺工很正常!鐵皮屋並非日日有得換,鐵門也大多改由專門做門的廠商訂做,而鐵窗,不說早期獨特的窗花,現在通通改成制式的格柵,傳統三鐵分散沒落,總得想辦法轉換跑道吧?
「我選擇專做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你們想像中的 “什麼都做”。」以前的鐵工廠,樣樣都要會!現在當老闆,我認為高風險的戶外作業已經不是必備,現代設計造型愈加豐富,鐵工的價值從室外逐漸往室內發展,有複雜的系統和分工,作業比的是精緻,說是傳統鐵工衍生出來的工藝品也不為過。
對我來說,職人就是專心做一件事,除了專業技術外,要能夠和設計師相處融洽,並非單方面誰聽誰的,而是一起解決問題!十七年的打磨,心態最重要,玩鐵玩到最後,誰都會倦怠,適當的休息,回頭才能繼續不斷的挑戰自己,看看完工後的空間,一切都很值得。
Q:過去到現在,身分與產業都已有了轉變,你覺得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從學徒變老闆,“心態的轉換” 很重要!很多老師傅仗著經驗豐富做事,但時代變化快,溝通容易有問題,強迫年輕人吸收舊觀念和做法,只會有反效果,帶人也要帶心,把他們當家人就對了!過去鐵工沒有的勞健保、團保,休假與出遊,我希望能一一補足。現代鐵工好比磁磚,有分屋內、屋外,因硬度高,所以有關“鐵”的機器都很貴,因此有專門的裁切、打磨及加工廠,把項目拆散給外面專業做,不用事事自己來,除了減輕工作量,也在自身領域更求卓越,一步步走出傳統鐵工的思維。
Q:你認為在你們作業上有何特質?
我們做事很慢,但慢工出細活!像鐵件都會有所謂的焊點,這東西本身是沒救的,但我們盡量為美觀考量,在足以支撐的情況減少焊點的數量,或是藏在反面看不到的地方,讓上油漆的人方便,也不顯突兀,當一件事越細心地處理,除了留下好口碑,也能讓工種走在精緻的路端,提升客戶黏著力。
Q:如果是毫無經驗的人前來學習,你會如何建議?
做鐵工不必相關科系,但學徒會有分階段性,逐一要對「工具/管材」、「裁切」、「焊接/打磨」及「組裝」這四項有基本認知,怎麼與設計師溝通、解決事情,安裝確認?抓位子等等都是必經的學習。我們師傅大多有相關背景,相互介紹而來,技術學到後都是自己的,教了技術就會放手讓學徒嘗試,嘗試承擔風險,失敗對我來說沒關係,材料頂多重出,學的東西越多,調薪速度也就越快!
Q:為什麼說鐵工在工種單價裡最貴呢?
現代為讓空間有精緻的細節和層次,鐵工從一片傳統逐漸轉型,慢慢有人專做異材質的結合,客製化的緣故,無論薄度、硬度與細緻感都可以調整,專業慢慢被劃分,相較傳統鐵工,內容都已不太一樣!當然這也為設計師及高端的需求賦予更多的表現力。鐵工會開始流行跟異材質有關,後期因可塑性高,逐漸在空間衍生多樣的造型,又因鐵的硬度高,重量大還要固定、點銲等等工法,施作過程相當不易,論時間、成本都比木工高,配合異材質去做,一個櫃子可能就要價不菲,並不是每個消費者都能接受,某種程度來說可說是在服務有預算的人。
Q:現在與傳統的老闆,在觀念和作業上有何不同?
員工:現在的老闆好在 “溝通”,有問題一定會好好講,會聽取意見並討論出一個結果,在工作中不乏會接觸其它師傅,傳統的做事我認為比較急躁,一發生事情情緒就會比較極端,甚至幹譙員工。另外,現在的老闆在工作上卸掉了很多傳統工程,一些他認為不必要的工作量,如高風險、耗時,消耗人力的事會交給其它專業處理,不然全攬在自己身上,就像大雜燴一樣!事事都不精就算了還忙到做不完,我們的責任就是要顧品質。
Q:作為員工,對鐵工這份工作有什麼期許?
員工:當然希望有朝一日能獨當一面。因為自己本身家裡做輕隔間,基本就是隔間、天花板、暗架或鎖架這樣,我一直認為學鐵工,就是把該學的學完就好,給了自己五年的時間,但發現好像學不完,因為不管是門、門框料還是鐵件櫃,種類和造型相當多,只能邊做邊學,雖然常常覺得很累,但未來技術在身上,我覺得可以動手做出東西這件事,在社會上還是很吃香,也有很多好處!我認為會比服務業更加無法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