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具企劃(三) · YUWEI ─ │ 甘納設計 │
與甘納的緣分起於多年前的合作,曾擔任過家具家飾的寫手,Yuwei 以商業設計為背景,赴美學習裝置藝術,在做作品的過程裡,就經常使用現成物 (Ready-made)
作為媒材;也是從那個時候起,逛逛設計家具店、翻閱設計雜誌,種種經驗讓她發現自己其實對空間與物件,有著一定的天生直覺。
回台後於因緣際會下踏入了家居產業,一待就是11
年,從大型代理商、精品、複合式的時尚選品到文創產業,無論銷售、軟裝配置、還是採購等不同面向的產業經歷,一面要面對與數字息息相關的市場,接收來自客戶端最直接的觀察和反應;另一面卻日漸深植於產業背後的文化面,以及對美學的深愛、好奇與探究。
無法被滿足的書寫,始於對設計、對家具的熱愛初心,從工作時蒐集案例轉發給同事,到著手撰寫關於設計與家具的文章,在自己「業餘愛好」的部落格和粉專上,期望能夠堅持提供能"深度閱讀"的資訊平台。
「現在大家都習慣以圖片為主、尤其懶人包式,能夠快速吸收的資訊內容,越來越少人願意花時間“閱讀”,但我還是相信文字的力量能帶出『作者的個性、觀點、美感與氛圍』,我不願內容像是Wikipedia
或是 Goog le
的摘要;也不願意把文章做為營銷自己的工具,當市面上越來越多人都在從事營銷,我想要反其道而行。想像會有跟我一樣無法被滿足的讀者,但其實就是希望我的文字與觀點,還能保有個人的任性和真誠 (
笑)。」
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有些設計家具這麼昂貴?但價值和價格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如果沒有透過對價值的理解再去衡量價格,就會只陷入數字遊戲的比價。理解價值所在,最終從自己的角度做出選擇,而非盲目追求趨勢與CP
值!談及在家具產業多年最明顯的改變,就是「對物件的“價值”,有更清晰的認知。」,我也常說「在有限的條件下,我們應該要來追求『最好版本的預算』。」
隨時在腦中累積理想生活的樣貌,而不只是資產目標。大家在買家具前,應該說在“買房子”這個念頭出現時,不應該只為擁有這個資產而已,是不是能在平時就去思考,我想要在裡面過什麼樣的生活?如果買房需要資本的積累,那我們是不是也在一點一滴累積對未來生活樣貌的想像?這些都不會是你到了最後一刻,也就是到了要配家具當下才去想的事情。
透過每一次的旅行和生活體驗,比如你住過的飯店、去過的餐廳,好好去留意觀察這些讓你特別有感的元素是什麼?在空間中是如何被呈現的?
另一方面我覺得很有趣的是,大家似乎普遍存在一個意識,關於買房子、裝修、添購家具、搬進去,好像就只是階段性的一個待辦事項,但任一個理想空間的家具和配件,家中目光所觸及之處,組成絕非一朝一夕,其實都是我們從生命中、從日常裡慢慢累積、慢慢欣賞出來的。夢想清單不應該只是得到一間房子、一個資產,而是你在其中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無論是身在前線的銷售,或以採購的身份做市調,我會觀察客人踏入商場第一眼注視、第一個走向、第一個拿起的東西是什麼?這是消費者的天性,這代表了這些東西,一定有令他們『一見鍾情』的特點。透過不同互動,我們經常能感受到許多人的喜好、想法觀念有多麼根深柢固,要讓他們打開心房、願意嘗試不同的建議,必須從觀察和適度的提問開始。
「同一張沙發,光是更換不同面料、色彩、抱枕,氛圍就會完全不一樣;善用輔助工具與情境案例,讓客戶理解原來同一件物件有這麼多的變化和面貌,就是嘗試的開始。」多數消費者對家具規劃都還是存在著框架,如大坪數的客廳,就要放一組相應的大沙發,
營造以沙發為要的主場景。
回到最根本的核心問題去思考,家家戶戶真的都需要有一個“客廳”嗎?我們的生活的樣貌基礎都是一樣的嗎?有沒有可能 ··· 打破這些約定俗成的框架呢?
Q:可以跟我們分享近年家具市場的趨勢嗎?
誠實的說,我並不認同將風格、趨勢當成一種『 要跟上的指標』,我更希望消費者不要追逐這些迎面而來的趨勢,但不妨可以當作新知去了解,同時累積自己的知識品味。
從風格上來說,70 年代裝飾風格: 印花以及有趣、明亮飽滿的色彩搭配自然的大地色系,更有玩心地將 Mid-Century
的世紀中期經典用大膽的裝飾風格混搭,早已在國外流連徘迴好幾年,近兩三年更有明顯的『 70
年代席捲回來』的形勢。尤其大塊體、在空間中充滿流動感、不拘小節、慵懶又具有造型感的塊體沙發。其中的代表,有突然爆款的 Ligne Roset的Togo、B&B Italia 的
Ca maleonda 以及 Le Ba mbole、Cassina 的 Soria na sofa、Tacchini 的 Sesa nn sofa,還有De sede 的
Caterpiller sofa、Aartflex 的 M arencosofa 等等,都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往好處想,這些自成一格
『非典型』的沙發型制,在市場上打開了接受度,突破了人們對沙發的刻板印象。( YUWEI 提供圖)



而另外一個不錯的消息,就是越來越多設計師、設計家具品牌,開始與大眾家居的品牌合作『 聯名』系列,讓我們可以用相對便宜的價格買到一個知名設計師或品牌聯乘的作品。 如Ikea曾與HAY、Tom Dixon 合作過;還有無印良品,最知名的就是深澤直人( 自2002 年開始就是無印的設計顧問),還有英國設計師 Jasper Morrison、義大利的Enzo M ari 等等。去年的 Zara Home 還與比利時代表設計師 V incent Van Duysen聯名,推出了非常簡約雋永的家具系列,只可惜台灣市場沒有引進。
以 IKEA、無印良品為例,雖然是走人人都能負擔得起的價格,但設計、品質仍有一定水準把關。雖與設計品牌原本價位的東西比較,仍會受各方面開發和成本限制而有差距;但這就是反應在價格上的實惠。( YUWEI 提供圖)









Q:不同市場定位家具的出現,從大眾品牌到淘寶,妳有什麼想法呢?
前面提及無印良品、Ikea,都是兼顧預算且仍能擁有好設計的選項,此外,我非常支持大家多認識台灣原創設計和新興家具品牌,當我們越了解設計商品的『價值所在』,也會更清楚台灣的設計與工藝,皆並不比進口差,有時甚至是物超所值,不失為更優秀的選擇。
至於淘寶,尤其是仿冒復刻品,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我比較想問: 如果沒有淘寶或是其它便宜復刻品,對我們的市場、對消費者會有什麼影響?會很『可惜』嗎? 還是『利大於弊』呢?
我認為能達成風格美感的選項其實有很多,我們真的有必要去選擇一個仿冒品嗎?仿冒品的堆砌最無法傳達的一個空間靈魂,即真實性(Authenticity),缺少真實性,足以讓美感的魔法失效。
曾因為工作的需要,大量搜尋過『淘寶』,還有跑中國出差、找廠商,親眼看過許多“奇幻”的場面和物件( 笑)。我因此開玩笑說: 『上窮碧落下黃泉,地獄十八層的景觀我也算見識過!』
中國確實擁有一個很大、很猖狂的復刻市場。猖狂到能夠直接抄遍國際品牌,再包裝成另一個偽裝國際的燈具品牌,並在官網宣稱自己是『國際化的設計團隊』,展覽中甚至以真的媲
美國際規模的展館登場。這樣的仿冒操作,再加上淘寶的滲透度,對市場最大的影響就是混淆大眾的認知,特別是那些對家居、原創相對並不熟悉的消費者;再加上社群媒體上打卡文
化盛行,大眾很容易看到什麼就上淘寶翻找類似又相對便宜的品項,也不清楚原本的設計是出自何處。
我們也可以再問一個問題: 淘寶有辦法進軍像日本這樣的地區嗎?我認為擁有核心價值,如歐洲、日本,這些相對尊重著作權、智慧財產權的國家,市場、環境和觀念相對健康,在日
本公共空間也經常可見原裝家具。試想一個國家的人民在這樣的環境裡長大、體驗好設計,怎麼會讓一個巨大的仿冒市場混入他們的生活?尤其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假如台灣沒有仿冒
家具,那這些原創的設計,又是否能成功打進人民的生活?現今台灣的家具市場及資訊,都不及淘寶對大眾的『滲透度』。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的確需要廠商、設計師,甚至是我們的美感教育,還有在這個產業每一環節的人要去投入和努力的事情,也希望大家在選擇購買的時候,能多做一些功課!
Q:那又是怎麼看待訂製家具扮演的角色呢?
如果是出於完整設計空間的規劃,我們對於訂製的選項其實並不排斥。這個差異主要是因為選擇訂製家具本身除了預算考量,有的時候是因為規格尺寸的限制問題,也並非直接涉及混淆零售市場和消費者的認知,更多是出於對設計美感的看法。
但我覺得消費者對訂製家具仍然有個誤會,那就是今天一旦改了長度,原廠的比例絕對會跑掉,不僅不會跟原本的長得一樣,也不會比改之前的還好看。回歸原裝家具為什麼要設計成這樣的規格和比例,都是有其原因的。如果是因為規格不符,我會建議消費者去挑選一個與這項家具相似又具有合適規格的替代品,而不是去拷貝它,更改設定好的尺寸!再者,大多數的訂製家具只能仿到“型”,裡面的材料、技術是無法仿製的,『體驗』更是,所以絕大多數訂製能解決的問題,好像也只是指『最後看起來的樣子』罷了。
Q:室內設計與家具軟裝的角色分別是什麼?認為哪一方的角色更重要?
對家具品牌和代理商而言,設計師究竟是助力、阻力還是主力?我也曾想過這個問題。但我認為理想狀態是,並不是刻意區分、強調硬裝先行或軟裝先行,而是你最終想要的生活樣貌是什麼?然後大家共同協力去完成這個“畫面”。
對我來說沒有哪一個更重要,如果你期待空間畫面是簡約風格的,這也不代表室內設計要處理的問題、發揮的空間就比較少,彷彿『沒做什麼設計』;反而設計師若規劃了恰如其分的設計,那就是『100%』的設計。所有步驟的起點,我反而會著重在『在什麼都還沒有的時候,去想像最終空間和生活的模樣』。
市面上已經有一派說法,營造一種無須室內裝修、輕裝修,好像僅用家具和軟裝佈置的就能達到效果的『軟裝濾鏡』 ··· 但大家如果都以利益為導向,用賣點和噱頭提出這樣的作法時,一些更重要、應該被強調的觀念就被置換、忽視掉了,長久下來這個產業和市場大眾的認知都不會健康。
Q:在這個產業的十年前和十年後,對家具的喜好也有所轉變嗎?
認真回想起來,十年前台灣市場對於色彩的接受度仍然是非常保守的,甚至可以感受到消費者對於嘗試色彩的『害怕』,出於一種職業病的叛逆,我特別欣賞勇於在材質面和色彩上大膽突破的家具品牌,像是 moroso 或 baxter 等等。
到了這幾年,拜現在商空的打卡文化,繽紛的色彩在商空中更具表現性,當色彩普及,大眾對色彩的接受度也為之提高,甚至願意嘗試在生活空間中。十年後的現在,一方面沒有特別想在色彩上實踐的叛逆之心,還有自然人生階段的轉變;我反而喜歡相對簡約,乾淨、自然舒適,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久看而不會膩的單品。但簡約風格的家具選項太多,對我而言沒有非要立即擁有的必要。
未來首要想投資的物件可能會是畫作或雕塑,未必需要是名家,但卻是我真心喜歡的。我覺得藝術品尤其能讓空間與個人連結,但終歸一句: 看緣份! 現在我並沒有絕對要擁有哪件物品的偏執,但卻很清楚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或風格是什麼。( YUWEI 提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