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企劃 craftsman project

1o · 木地板

“傳聞在日本天皇時期,日本工匠故意把木地板做得有聲音,以防忍者或竊盜的入侵,反觀現代,有聲音 ··· 是絕對不行的。”
身為經驗豐富的業務起家,長達二十年,以業務視角端看木地板多年的市場與分化,相處起來,與略為凶狠的外貌有些不同,實際沒有任何距離感,早期跑設計公司,累積了許多老客戶,笑嘆業務能力還是有差!關於木地板大大小小的疑難雜症,他都知道!

「 一個業務的終點,不是變股東,要不就自己當老闆。」剛入行在木地板公司做業務,投入開發新系列的產品,幸運搭上甲醛意識抬頭的時期,以低甲醛木地板打進了市場,11年後,無奈與公司方向及立場不同,挟帶多年的業務經歷,從零管理、發包,深怕自己撐不下去,索性直接註冊公司,以防自己後悔(笑)。

不管是工地規矩還是施作的細節,在大環境缺工的狀態下,我個人認為,做工也變得隨便了 ···“職人在教育這塊不是不教育,有時候是傳承不下去。”下游出現斷層,大部分人傳承了陋習,職人精神不復當年。外送的崛起,影響了很多現在的年輕人,各工種都一樣,覺得學工沒有前途,也都撐不過學徒階段。

大家都不知道,早期木地板的出現其實是為調節屋子裡的濕氣 ,隨近代發展,才轉換“美觀”的用途,以前木地板滑滑亮亮,為延長地板壽命覆蓋厚厚的保護漆,但現在?大眾偏好原生木皮的觸感及毛細孔,其天然紋路還會以機器加工,復刻深淺以創造不同樣貌。

「 在裝修素材上,大家都在追求方便!任何事物的難度都變低了。」市場趨勢對師傅來說是一種方便,但舊有工法、技術卻逐漸失傳。超耐磨快速又好拼,符合現代的需求,廠商紛紛搶客,以台灣來說,我認為很多是廣告不實的!DIY後收邊不會收,膨脹係數也不清楚,僅僅賣材料給你的廠商,並不會和你解釋這麼多(連工帶料才有保障)!只要一有新的產品,就會在網路洪流中不斷的削價競爭,這是許多消費者不知道的事。

台灣市場為何會如此分散?其一就是多數老闆心態都存在對立與競爭,但我認為不同團隊間應該要合作,以設計師和消費者角度,木地板只要好看就好,卻不知其組成會影響排列和踩踏的舒適度,耐久度也有差!未來我希望走向多元化的經營,以多工種跨界、異業結盟 ··· 想辦法讓自己的團隊變大。

Q:木地板多年市場的演化大致是什麼?

木地板可以從早期的平口木地板追朔起,現場佈膠,並排黏在地上(與磁磚相似),等待膨脹後打磨,再上厚厚的保護漆,而後企口板出現,實木地板也開始流行,大眾對木地板的認知都是木頭做的,但市面上有很多石塑地板,它歸類於塑膠地磚,因應現代需求,才把兩者結合一起,研發適應於台灣氣候的海島型木地板,以實木作表皮,下層利用結構的改變,並減少膨脹的比例,隨著後期大眾對木地板的期望提高,有廠商開始研發木皮染色,舉例胡桃木來說,我們就能以便宜的木皮去染成胡桃木的深色,節省下成本,在視覺上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
此外,在後期也有人玩“自然化學反應”,稱作「化變」,也就是以樹木本身擁有的單寧酸,混合催化劑產生化學變色,控制時間,再分段修色,層次會更分明、好看,且是油漆師傅調不出來的!另外,實木在現今原料相當短缺,有錢也不見得買的到,市面上主打的實木,大多是指最上面那一層,超耐磨則沒什麼困難和技術,施作快速又便宜,師傅自然不會在乎細節,這一點是木地板演化至今一個很大的轉變。



Q:早期的師傅跟現在的比較,有什麼不同?

早期剛入行的時候,師傅威嚴真的很大,你要把材料先搬好,飲料買好,地掃好!不然木地板師傅不會來,看到空間很亂,不高興就走了 ··· 工地沒有管好,理論上都是業務被罵,到後期建案開始變多,師傅為了拼量,便開始搬料,承接建商幾百戶,缺點就是在工上面比較隨性。這幾年遇過不少年輕的設計師,他們經驗或許沒這麼多,習慣把工地髒亂留到最後,到了木地板要進場的時候,我們一去就掃地兩個小時,那我們是來掃地,還是做木地板?



Q:為什麼大多數的建商都做拋光磁磚?

大部分都是為了好清理。建商最怕難交屋,建商跟不上消費者的消費意識(吹毛求疵),不如給予他們最簡單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前公司時,遇過業主拿名片一個個測試地板縫隙,隔天請師傅全數拆起 ··· 說穿了就是在找建商麻煩。
設計師:室內也有這種情形,今天完工交付屋主,我們不知道他會看什麼點,或以多高的標準去看待空間,事後的補漆、維修是家常便飯,對我們來說,不僅建商、室內設計要嚴格審視,消費者的教育也很重要!不能一昧地站在消費權益,甚至拿放大鏡審視空間,這樣做問題會沒完沒了。



Q:超耐磨在近幾年的優勢是什麼?

超耐磨剛進來台灣的時候,大概有一半的師傅轉去做超耐磨,它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如果有什麼問題都可以跟你說“地不平!”,因超耐磨本身很薄,他們要的就是平整度,早期會開發出來主要是運用在商業空間,因為餐廳地板容易有污漬,於是台灣商人開始動腦筋,把表面實木拿掉,換成抗污、耐髒的美耐板,價格低廉的更恰好適合商空的低成本,顏色不多,耐用度其次,可以撐一兩年就好!隨著越來越多住家開始用超耐磨,客人要求更漂亮、更有質感,才開始有了進口商,款式變得豐富又多樣!基材以機器將木屑高壓壓實,薄薄一片,踩起來非常堅硬,沒有實木的柔韌,走久了腳底板會痛很正常,但別忽視超耐磨的「表面功夫」,不論是擬真木紋,還是講求手感,外表與真實木頭如出一轍!



Q:不少人反應家中木地板有蛀蟲?這是什麼原因?

其實要看“樹種”,一般來說,在寒帶的樹種(針葉狀)不容易被蟲侵蝕,像落葉松在成長的過程中就不易長蟲,底板也很重要!若使用了太便宜的底板,台灣溫暖又潮濕,當溫度及濕度一到,卵就會孵化,其孵化期一年到七年都有可能,而一年裡面,又屬五月到九月期間最容易出現,以前不會發生的事,現在都會發生,主要也是因為地球暖化,台灣的溫度變高了!不少人購買便宜的木材後拿去噴藥,可是藥也是有時效性,過了之後還是有蛀蟲的可能,所以我們選基材都是以樹種為優先。



Q:大眾在挑木地板的時候,你有發現什麼問題?

台灣很多業主都不喜歡有結眼的木地板,但我們都清楚那是“自然的”的現象,多多少少會存在,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瑕疵,雖說個人喜好本就不一樣,但且每支木皮都這樣挑的話,你知道會耗掉多少材料嗎?要挑兩倍的樹,去完成一個家,除了成本提高,對環境來說也不是一件樂見的事,大部分工廠都會先挑過,針對需求做一個上下範圍的調整,例如五元大小的結眼可不可以?一元大小?照著ABCD去分級。



Q:為何現今地板材料幾乎都是進口,而非出自台灣?

木地板一直都很流行!但因為普及,台灣多數代工廠利潤都很低,有時候一片才賺幾塊錢,沒有大量的需求,自然沒有資金採買更好規格的設備,也就無法支撐現今市場的供需,即便原料漲價,賺的錢也不盡然到工廠人們的手上,幾乎都入了商人的口袋,以及許多歐陸國家都在大陸設廠,因此大陸工廠現在都很進步,相較之下,台灣工廠設備老舊、沒有汰換更新,產出的基材經常參差不齊,這幾年加工廠大概倒了八成,台灣沒有太多的木頭資源,除了高精密產業,傳統加工廠基本上都已經沒落,化作夕陽產業之一,仰賴中國或東南亞進口。



Q:你認為一個木地板師傅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技術不用說,但第一,配合度要好,不能東不要、西不要,在每層作業後最好要清潔,再進行下一步驟,不少師傅會覺得“這又看不到,幹麻掃?”可是如果這是你家,你還會這樣做嗎?總不希望家裡地板掀開,裡面都是沙石和垃圾,這是感覺問題。第二,要有自知的水準和要求,這大多與個性有關,尤其手邊工具整整齊齊,日常愛乾淨的師傅,做起事情來理論上不會太差,也比較注重細節,木地板在工程後期進場,整理和收尾非常重要,基於在木地板市場打拼多年,也算習得了一些看師傅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