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一落地,“歡迎來到北陸” 的看板映入眼簾,第一站來到金澤,這裡屬日本海沿岸的北陸城鎮,以茶屋和傳統工藝聞名,我們入住了隱身於金融樓宇間的 KUMU,前身是商業大樓,而一樓是停車場,至今某些角落都還保留著舊時期的風貌,例如破碎的水泥牆,還有電梯一旁的圓鏡,竟是當年停車場的窗口所改造。
『kumu』是日文裡的動詞,根據前後文可以表達「加入」(組合)或「斟酒」(好客的精神)之意。設計師 Yusuki Seki 更進一步把 “交織” 的概念置入空間,無論天花板採用的傳統木結構,還是異材質組合的訂製家具,就連房內出現的屏風,也是以線條交錯的細節來呈現,#向人們傳遞文化,#同時也在吸收文化,這種結合十分有寓意。
踏入房間,很難不注意到工藝設計的元素,尤其採大量訂製家具來傳達空間的獨特性,百聞不如一見,桌椅、洗手台以基本的木作崁人造石做為結構支撐,還有用未修飾的木夾板組成櫃體,日本確實相當擅長利用簡約的板材,切割再組合創作視覺與功能的平衡,讓空間轉換時髦、現代化 🛋 同時還表現了一種「不完美」的設計感。
喜歡他們在狹窄走道的浴廁做鏡面拉門,可直接搭配玄關使用;床頭木作配置了迷你尺寸的插座面板;而編織線條、半透明的紙窗不僅僅傳達工藝,日照被逐一過濾再進到室內,同時,我們發現保暖效果也很好,沒有過度的設計,完好傳遞了日式的功能主義,而且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簡約性。
沿襲連鎖酒店 THE SHARE HOTELS 的核心理念:『#想和在地產生共鳴』,公共空間有不少當地藝術家的作品,尤其金工、陶瓷與茶藝,結合一樓的咖啡廳和共享空間,直至晚上人客仍絡繹不絕,喝茶或小酌,也有不少人在辦公,端看人員認真砌茶的模樣,一切都很 “金澤式 ”。
金澤在江戶時期是豐饒的糧倉地帶,各地的工匠和藝文人士紛紛聚集於此,工藝、美學蓬勃而發展,多樣文化得以培育,也有「小京都」之稱。除了KUMU,我們也走訪金澤車站、21世紀美術館、近江町市場以及東茶屋街,新舊完好共存,想要愜意的漫步於茶街,好好感受歷史不妨可以選擇這裡,擁有更少喧囂與人煙,古色古香的體驗更勝京都也不一定 🍵